甘為民:把企業年金視為一種長期激勵的手段
12月26日金融一線消息,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《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4》發布式在北京召開。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甘為民出席並參加機構討論“企業年金製度實踐與改革展望”。

甘為民指出,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,企業年金法人受托管理的規模是2.6萬億,企業法人受托管理規模。企業年金的發展帶動了中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係建設的中國實踐,為整個養老金融產業化闖出了路子。養老保險公司因企業年金而生,伴隨企業年金不斷發展。
甘為民表示,從展望的角度,對企業年金的未來充滿信心。
第一,宏觀政策端利好頻出。當前養老保險一、二、三支柱的製度框架已經全麵建立,下一步關鍵是如何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麵。從政策完善角度看,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擴大年金製度覆蓋範圍的要求,中央很多部委,包括央行、銀保監或者金融監管總局、人社部等9個部門出台的養老金融頂層設計,提出了推動企業年金提質擴麵,鼓勵各類有條件、有意願的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等等。此外,中央也統籌部署了中長期資金入市,大力發展長期資本、耐心資本,也將深刻影響著年金投資。
第二,近年來企業年金發展進入平台期。截至2023年,企業年金參與人數僅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參保人數不到7%。另外企業基金規模、人員等增速緩慢,從存量角度建議有三點:一是從資金來源上應推動企業年金個人繳費部分用實用足;二是從年金的模式上探索開放式企業年金的個人投資選擇權;三是從年金管理機構能力提升上,做實國家倡導的耐心資本和長周期考核,這需要年金管理機構深入領會年金基金的特性,夯實自身的投研體係建設成為當務之急。
第三,企業年金增量做大。當前企業年金的參與主要是央國企,占到整體規模的56%,下一步年金後麵核心在於吸引更多民營企業加入年金計劃,民營企業往往更加注重企業整體財務成本的支出,在過去20年當中往往更願意選擇當期見效的企業員工的激勵方式,而忽略企業年金在增強企業的凝聚力、向心力、戰鬥力和競爭力方麵的突出價值。甘為民認為,不能僅僅把企業年金看作員工的福利,而是應該把它視為一種激勵,而且是一種長期激勵的手段。
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,欢迎您提出来!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果侵犯了您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