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數【減水劑】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大數據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大數據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數字技術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數字技術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大家好,2017年我有幸成為CDA持證人,就此開啟了自己數據人轉型之路,一路學思維、學技術,並成為了我們公司數字化轉型的推行負責人,以下是這幾年工作中的一些思考。供同行參考,指正!文章很長,收藏備查!
數字化轉型的思考
思考一:企業為什麽要數字化轉型
企業為什麽要數字化轉型?
先說結論: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運用技術和數據對企業業務持續優化的過程,這是所有企業提升效率的必由之路。
然而很多企業並未搞懂數字化轉型是幹什麽,就大張旗鼓的搞起數字化,以下誤區對比您的公司看看有沒有:
誤區1 談數字化,必談技術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。而往往許多公司就是被這些高大上概念嚇退的。
簡單點說,
雲技術:就是把你服務器放在了三方背書的地方,使得大家遠程合作更加方便;
大數據:就是通過無數的終端設備收集了無數的看似無用的數據,並在雲端存儲著;
人工智能:就是從大數據裏找到規律,或驗證人的猜想的算法,就這麽簡單。
舉個例子:
每個企業都在做的各種滿意度調查,傳統的做法是,列問題,發問卷,抽樣統計,出結論。至多就是通過問卷星等等從網絡進行填報,本質是一樣的。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片麵的,比如問您對食堂的飯菜滿意嗎?對您的領導打幾分?您計劃在本公司工作多少年?放心,我預測基本都是滿意,滿分,終身。但這是實際答案麽。尤其是受訪者身份會暴露的情況下,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答案的。
那麽數字化是怎麽做的呢:
公司有員工每天的用餐刷卡記錄,也有每天的人員出勤記錄,將吃飯人數除以出勤人數得到一個比值,這個比值越高就說明食堂的滿意度越高。這是一個極其簡化的例子,但已經包含了數字化轉型的大部分內容。
這個例子中,食堂吃飯記錄,考勤記錄各自都是一個數據孤島,當他們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整合,那就是雲的概念了,雲其實就是打破了物理界限的存儲。單獨一條用餐記錄,出勤記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,但大量的數據是必有規可循的,這就是大數據。通過數據計算出指標,就是人工智能,就是算法。解決簡單的問題需要簡單的算法,比如上例中的除法運算。解決複雜的問題需要複雜的算法,也就是人工智能,比如AlphaGo用到的神經網絡算法。
所以我說,數字化是一種思維,而並非技術。轉型的成敗在於企業中的大多數人是否具有這種思維。
誤區2 數字化是IT部門的事數字化是幫助業務部門用技術手段構建新型的作戰平台,是發自各業務內心的,打通各業務板塊,解決各業務問題的。
我經常用上帝視角來形容數字化轉型,站在雲端,伸手可及的數據,加工成需要的業務指標。
我有一個朋友需要總體掌握工廠的廢品情況,而不單單是廢品率。其實就是希望能自動化生成一張圖表並進行預警。這張表需要的數據來源於公司各個部門,生產數據,出入庫數據,發貨數據,定額數據,廢品數據,采購數據,財務數據等等。公司規定廢品單件的損失需要質保領導,財務領導簽字審批後,才能將數據給業務人員。最終的結果就是,及時的預警變成了月報表材料。看,部門的壁壘加上看似合理的製度成了推行數字化轉型的壁壘。
所以我說,數字化轉型還真是非企業一把手推行不了的。
誤區3 炒概念,忽略數字化要問題驅動有一句話叫“任何偉大的產品都來自一個偉大的問題”。現在企業在談數字化的時候,往往忽略了要解決的問題,談的都是別人家的概念。
我見過一個企業的老板,說要對自己的小公司進行數字化改造,買了ERP對資源進行管理,買了大屏給員工展示項目進度。一年後,係統荒廢,因為整個采購過程是老板娘一手主辦,除了入庫沒有什麽需要協作的工作。大屏成了播放企業宣傳片的工具,還得配一個人專門去維護項目進度耗時耗力。試問,公司數據化轉型到底是為了解決什麽問題?
數字化轉型,不是簡單的引進新技術,新設備就能完成的。目標多少年數字化轉型成功的,絕對傻子,保證多少年數字化轉型成功的,無疑是騙子。
我的觀點,數字化的終極目標就是解決固定的問題。
數字化帶來的效率提升,可以讓效率真正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,將成為企業的護城河。
所以企業為什麽要進行數字化轉型?因為這是提升效率的必由之路,成敗的關鍵在於業務問題和人,最終目的是使公司的產品、流程更簡單、更愉悅、更快捷、體驗更好。
“路非自行不知遠,事非親曆不知難”
企業數字化轉型,必須是因人而異,每個企業的轉型過程是不一樣的,轉型的結果必然也不一樣。
思考二:數字化轉型的目標,基礎,過程
下麵來談談數字化轉型的目標,或者說數字化轉型後組織會成為一個什麽樣的狀態?
在複仇者聯盟中有這樣一段場景,蟻人縮小後通過縫隙進入鋼鐵俠戰甲,戰甲檢測到異物侵入,進入預警狀態,當蟻人徒手撕扯一根電線時,係統自動判定蟻人具體位置,並自動啟動衝洗裝置,將蟻人從戰甲中衝洗了出去。
其實,在我認為,數字化轉型成功的企業和鋼鐵俠的戰甲一樣,是一個數字化的“智能體”。
組成這個智能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相關聯的數據鏈接,能即時感知並調用,也就是全量全要素的連接和實時反饋。
最終進化成這樣一個“智能體”,可以說是每一家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終極目標。要完成這個終極目標,道路極其曲折和漫長,但做所有事情的基礎就是—全量全要素的連接和實時反饋。
怎樣進行全量全要素的連結呢,接下來我要給你介紹一個所有企業都適用的模型,不管你是製造型企業,還是服務型企業,都可以參照這個模型來做全量全要素的連接。
就拿造車舉例:
如果需要你來設計采集的數據,你會選擇哪些維度呢?
一般都是以下數據,排量、功率、扭矩、馬力、軸距等等,這些數據僅僅隻是一個環節的局部數據。
我認為,這些數據遠遠不夠,你必須要從這個產品的設計、製造、銷售、後期服務一整個流程上去完成全量全要素的采集和連接。
比如汽車的、顏色、輪轂尺寸、理論速度、理論油耗、內飾顏色等能參數,這些都是在設計環節的數據。
汽車是在哪個廠,哪條產線上生產的,核心零部件是哪裏生產的,流程的操作員是誰,檢查員是誰,組裝時具體用了哪些物料,這些物料的屬有哪些,這是製造過程產生的數據。
車被誰買了,買家的年齡,別,職業,首次買車or換車,貸款or全款等等,銷售員數據,銷售員銷售過程怎樣,這是銷售過程數據。
買家維修記錄,故障數據,對車的內外飾改裝記錄,甚至開車習慣記錄,這是汽車後期服務記錄。
關於業務對象的采集和連接,有一個概念叫“數字孿生”,我以前稱為“數字鏡像”,這不是個新概念,喜歡編程的同學都知道“麵向對象編程”,就是將實際的業務對象抽象成係統中的一個虛擬對象,也就是在數字世界裏建一個一模一樣的模型。有了這個虛擬體,現實世界裏很難做的事,你就切換到數字世界裏去看它的虛擬體。所以所謂的全連接全采集的過程,就是根據采集現實世界的數據,生成一個數字平行世界,通過數字平行世界得到的經驗來指導真實世界,再次收集真實世界的真實情況,再次優化數字平行世界,如此循環。筆者在傳統製造業供職多年,製造業的持續改進理念和這個非常類似。所以說,數字化轉型並不是什麽高大上的東西,隻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。
舉個例子,數字化時代可能出現這樣的場景,比如一汽造車,可以一輛樣車都不生產就直接生產商用汽車,因為有數字化的手段去完成所有的測試、仿真,碰撞試驗等,把複雜度極高的汽車直接還原出來。
這就是對業務對象進行數據采集的標準:把全量全要素的數據都采集和連接好了之後,要看這些數據是不是能夠還原業務對象的全貌,是不是真的擁有了一個數字孿生兄弟。 當然,完全還原對象全貌是理論上的,現實中隻會越來越接近,不會等於。但好在,現在信息的存儲成本是極低的(此處主要指可用於分析的結構化數據),一個excel表都能存100多萬行呢,不用為了取舍是否該保存某項信息而焦慮,垃圾信息裏可能隱藏著誘人的寶藏,就好比一個人說紅旗車好,你可以忽略,認為這就是情懷驅使,但一群人說紅旗車好,那你就應該考慮這車是不是真有點意思了。
接下來,當數據全量全要素的連接後,怎麽樣確保係統做到了實時反饋?
答案也很簡單,你可以看這套係統是否具備了7項職能:預測、預警、監控、協同、調度、決策和指揮。
還拿生產汽車來說,通過連接渠道、用戶、廣告投放量等這些維度的數據,就可以綜合預測出新車第一批的產量,這是預測職能。
數量定了,就進入排產製造環節,現在因為工廠裏所有的產線都是智能化生產線,不太需要人工幹預,但是也會監控,比如監控產線的投料情況、運行情況等等,這是監控職能。
這些數據收集過來之後就可以用於風險預警,比如掃描物毛坯碼,發現型號錯了,產線會自行判斷裝配關係不成立,給生產人員發預警信息,提醒需要人工幹預,這是預警職能。
接下來,產品的製造信息也會和供應、物流協同起來。在成品數量滿足一定量時自動調配物流車,生產完就直接裝車運輸,節省了存儲環節。在這個過程裏,協同、調度、決策、指揮幾個維度的職能都有體現。
將汽車生產的原料方、供應商、總裝廠,銷售等等全量全要素連進來了,也建起實時反饋係統了,最終會實現什麽樣的效果?
假設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發現任何一個元器件有問題,此元器件在連續工作20小時以上會有較大自燃風險,我們就可以及時查詢到同批次的原件都安裝到哪些車裏,現在車在哪些環節裏,有多少已經銷售給用戶,調取用戶的使用數據,針對不同用戶對車的使用習慣給定特定的處置方案,例如:對頻繁使用的車輛可以采取專人上門服務,對不頻繁使用的車輛可以用優惠券的形式引導顧客提前來4S店保養時維修等。從而將損失降到最低。甚至可以反向追溯元器件的問題,出問題的元器件是哪個供應商,原材料是什麽,同樣的原材料是否影響到其他的元件。
這是一些優秀的汽車企業正在做的一些事。
可想而知,大多數企業離“智能體”還差的很遠,但值得強調一點,任何想做或者要做數字化轉型的企業,都要把“智能體”當做自己的終極目標。如果沒有這個願景,那麽企業就很容易成為坐在數據的金山上喊窮的富人。其實很多企業都擁有大量豐富的數據,或有意識也有財力去采集大量數據,但恰恰缺少通過有效的數據治理來形成數字化“智能體”的能力,采集數據絕大部分是技術活,可以通過花錢請人搞定的,但數據治理能力很難外委,因為同時具備業務能力和IT思維的人不多。絕大多數公司都將數字化轉型當成了項目,最終做成了一個能顯示幾個主要指標的大屏幕,做成了麵子工程。
下麵舉再舉個例子,說明這個“智能體”是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
案例:
社區中的孤寡老人的管理
level1,社區人員定期拜訪,但人手不足,成本高,真發生意外發現時間過晚
level2,客廳裏安裝監控,社區人員抽查監控,但涉及老人隱私問題,推行較難
level3,為住戶安裝智能水表,當每日的用水量小於一定值時,自動發出報警,提醒社區人員幹預檢查。效率大大提高,但當老人外出後,用水量小,電話沒人接,社區服務人員無法判斷,撬門還是不撬門
level4,連接電梯的視頻數據判斷老人是否外出
level5,持續改進
你看,所謂的全量全要素的連接也隻是一種理想狀態,現實中無法在設計時就考慮到所有的要素數據連接,而是在實際場景中,一步一步卷入了更多的設備和人,持續改進。
所謂數字化轉型隻有起點,沒有終點,正是這個意思。
思考三:數字化與信息化的關係
了解了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後,我們來探討下轉型的過程,其實也很簡單,就是瞄準業務行動.
說起數字化轉型,必須得提信息化,這也是很多人問我的問題,那麽信息化和數字化有什麽區別呢,我試著解釋下!
在信息化以前,信息的載體主要是紙張,決策者要想全麵了解信息,又沒有全量處理信息的能力,所以隻好通過科層製組織架構,層層匯總數據、層層上報信息,這樣信息極易衰減、失真、甚至篡改。
信息化,通過網絡傳輸數據、數據庫存儲和處理數據,決策者就能全麵快捷掌握業務信息,有利於快速采取對策,所以信息化的指向是決策。 但是,這樣的信息化實質是把原來紙質載體上的內容信息,變成網絡能跑的數據、文字、圖片、影像等數字形式信息,業務流程本質並沒有根本變化。
數字化,是“萬物數化、萬物互聯”,是卷入流程鏈條上所有人、物、事,極大提升效率、優化體驗。數字化的終點是直接行動。
以下這個簡單的標準來判定您公司處於哪個階段,您可以對號入座:
如果數據的采集大量來源於手工的謄抄,然後匯總到專人處理,這個專人的Excel功力深厚,公司的匯報形式以PPT為主,實行層層上報製,定時匯報製,這屬於前信息化.
如果數據的采集大部分來源於自動采集或底層人員的業務流水,通過平台係統數據清洗,建模,以業務駕駛艙模式指導決策,能即時發現並處理問題,屬於信息化.
如果數據的采集大部分來源於自動采集或底層人員的業務流水,打通各環節數據,依據算法,達到提醒、預警、建議、自動行動,是數字化。
因此,我們要對數字化轉型建立的第一個新的認知是
“數字化不是信息化,數字化是直接行動”
你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,交通管理中心的大屏幕,上麵有N多的屏幕攝像頭循環監控著各個交通路口,屏幕前方是幾十至上百人的辦公卡位,當某個路口車流增大,辦公人員就會電話通知交警前往指揮交通,這是信息化的解決方案。
那麽數字化是怎樣的呢?當攝像頭檢測到東西向車流變大時,便自動調整路口紅綠燈時長,讓東西方向綠燈長一些,然後再將路況信息上傳至交管中心雲服務器,並被導航地圖軟件調用,反饋至每一個用戶APP,提示繞行。同時設置當擁堵達到一定程度時報警提醒交警是否實地介入,這就是數字化的方案。
所以,信息化不是數字化,數字化是直接行動。
再舉個一般公司都會遇到的場景,每個公司都有大量的采購業務,一般ERP的對應流程是人提采購申請,人審批,人下訂單,人維護入庫,人維護出庫,全程留痕,這是信息化的解決方案。數字化的方案呢,從客戶訂單開始,整合產品庫存、在製品量、現生產量、產品定額、物料庫存、物料訂單、到貨期、物料入庫、物料出庫數據,自動給合作供應商發送一條信息,“請貴公司於2021年6月22日將液體樹脂膠HQ300(物料編碼HT25487)送達XX公司,結算價格按照上次價格XX元結算。”
所以,信息化提供的是一大堆的信息,指向決策,而數字化指導行動,甚至直接行動。
我們需要建立的第二個新的認知是:
“數字化的過程將卷入所有的業務流程,隻要開始就不會結束”
什麽是業務流程,是為達到特定的價值目標而由不同的人分別共同完成的一係列活動。簡單說就是“人用工具幹事”。
因此,卷入流程實際就是卷入更多的人及更多的物。
卷入更多的人
數字化的本質是從信息采集到智能化的行動,數字化係統不隻是決策者能用,而是產業鏈上的所有人都能用。
再回到我們前麵提到的城市交通管理的案例。
那塊布滿整麵牆的大屏,隻是為少數決策者服務的,也就是交管中心的決策工具。數字化轉型後,我們開發出了新的地圖導航係統,這個係統可以讓每一個使用城市道路的人用,無論是司機還是上班的普通市民,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地圖App進行導航。
再舉個簡單的例子:
我公司過去產品出廠後基本失控,甚至連數都統計不準。後來自研了一套簡單的物流係統,出廠後以整箱二維碼為唯一標識,每一個業務環節都是掃碼確認,對出廠後的物流各個環節的數量算是統計準確了。
後來因客戶發現質量問題,需要增加一個功能,就是當客戶處發現某一件產品有問題時,可以對產品實施精準追溯,外服人員可以對同屬的產品(比如同一時間段,同一模具號等)進行一鍵封存,封存的物資沒有辦法流入下一環節。因此增加了產品激光打碼功能,裝箱時自動記錄箱碼和產品碼匹配記錄。
再後來,由於質量部門並不負責組織發貨,發生質量問題導致倉儲部門臨時組織配貨,抱怨嚴重。因此需要根據客戶的收貨情況,外部質量情況來修正發貨計劃。這樣,係統中又加入了發貨計劃提醒功能。
再後來,發貨計劃的修改,又導致了生產計劃的變動,便加入了生產計劃提醒功能。
接著,由於生產計劃的變動,導致了采購部門的抱怨,一環一環,最後對接了公司內部物料采購係統。直接修改了物料的采購申請計劃。
看看,原本隻是為了掌握出廠後的產品數量而設計的流程係統,但卻逐步卷入了客戶,外服,質保,倉儲,生產,采購等各個環節,無一幸免。
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就是這樣,它並不隻是讓一家公司的CEO用,或者隻讓一個生產車間的負責人來用,或者是讓一些專業人士來用的,而是企業內部生產線上的每一個人,上下遊供應鏈上的每一個人,都可以利用這個係統,來給自己的業務提供決策參考。也就是說,產業鏈上的所有人都被卷進了數字化係統裏了。
卷入更多的設備
數字化在應用層不僅卷入越來越多的人,還要把越來越多的設備也卷入進來。也就是萬物互聯。
我們還是回到一開始說的城市交通管理的例子,一開始隻是通過監控信息大屏來監控交通擁堵,再往下一步就是手機導航應用,每一個人都成為了決策和應用的主體。但這些就是數字化的最終結果了麽?當然不是,如果把城市交通的全價值鏈打通,未來就應該和路上跑的每一台汽車聯通,不用導航,汽車直接就能把我送到我想去的目的地,這也就是自動駕駛。這是最終結果了麽?當然不是,必然自動駕駛會卷入了你的智能穿戴設備,智能家居設備,而給你更好更優的體驗。
所以,數字化是一個軟硬件設備不斷被卷入的過程。在智慧交通的場景裏,數字化先是卷入了基礎的道路交通係統,然後再變成手機上的應用,再往前一層就要卷入汽車和硬件廠家,數字化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深化,並且一步一步將所有設備卷入其中。
思考四:數字化轉型必須一把手親自幹
其實我認為最難最難的,數字化轉型成敗的關鍵,那就是一把手的作用。
《華為數據之道》一書中總結數字化轉型過程中,有三張圖隻存在一把手的腦袋裏,別人沒法替代。大家可以在網上搜一搜。
簡述一下文中的內容:
文章闡述為什麽數字化必須由一把手推進,因為有些東西隻能跳出來,站在中立的角度來看待,才能知道什麽是對組織真正帶來價值的內容。這個角色,誰都不行,隻能是一把手。
文中提到三張圖:
第一,用戶價值圖,這是對外,要理解你的用戶;不同的部門,對用戶價值的理解角度不一樣,生產部門覺得是低價,質保部門部覺得是服務,但是怎麽可以兼顧價格和價值,需要一把手來衡量做取舍。
第二,業務演進圖,這是對內,要理解你的業務方向;人都是利己的,誰都想要為自己和自己的部門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權限,資源和權限的爭奪就是零和遊戲。怎麽平衡,並且推進業務展,需要一把手來拍板。
第三,架構生長圖,這是對未來,要理解企業終將變成什麽樣?這其實跟企業的願景相關,很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是不匹配的,但是短期目標達不到就關乎生又怎麽辦?誰能有這個魄力說一定要這樣幹,哪怕做出很大的犧牲。
文章其實是在說人,用戶價值,業務方向,架構生長,這並不是多麽玄乎的事,但是因為人有了不同的組織身份就有了不同的訴求。怎麽跳出人的自私和惰,怎麽延遲滿足,怎麽從一而終,對任何一個人,真的都是一個挑戰。
這篇文章真的很精煉,那我隻是補充下我的一點拙見
拙見一、完全認同數字化轉型“一把手必須親自幹”
紮克伯格說“80%的企業文化由創始人決定”,文化是一把手塑造的,而且是需要長期經營的。這裏有兩個關鍵詞,一把手塑造,長期經營。
數字化轉型成敗,首要轉文化。因為隻有分享和樂於奉獻的企業氛圍才是數字化生長的優良土壤。
我們已經知道,轉型的基礎就是數據的打通,而傳統企業大多數的組織機構都是職能部樹狀結構,猶如一根根高聳的煙囪一樣,屁股決定腦袋,這是人。拋開技術能力不說,每個部門也基本都是各自為戰的,每個團隊都隻關注自己領域的事,能力無法沉澱及互通。
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壁壘更是如此,如果數據沒有充分地共享,那業務流上就有一個個斷點。那麽及時響應,快速迭代啊,都因為這些斷點沒法實現。數據不能有效地流動和共享,就不能發揮數字化的價值。
數字化轉型必須轉文化,轉的就是這種各自為戰、不開放共享的文化。
但人本就是自私的,共享這個事是反人的,因此我們的所有手段都應該瞄準人,促使員工自發的去分享。提升的是企業知識管理的能力
拙見二、企業的知識管理是一個大事
其實很多公司現在也有了知識管理的平台,但大多都存儲各種標準,總結,紀要,文檔等等,留存的都是高度濃縮的結論,這個應該叫應知應會比較合適。而關於知識,知識本身隻是知識的一半,還有一半,是它當時解決的那個問題。知識的管理一定要瞄準,什麽時間發生了什麽事,為什麽這麽做,也就是重現員工的思考過程,這個以論壇帖的形式應該是不錯的選擇。
有一個經典的案例:
電腦鍵盤,天天都用,但是你想過沒有,鍵盤上的那些字母,為什麽是QWERTY,亂排一氣,而不是ABCDEF?而且所有的鍵盤都是這樣排列的。
答案是,1.科學家經過研究設計的符合“人體工程學”的排布;2:錯亂的排序可以降低打字速度,從而適應早期電腦較差的能。你會認為哪個呢?
其實兩個都不對,真實的情況是,老式打字機的主體部分是一個鍵盤(上圖),然後每個字母鍵的下麵連一個杆兒。一按這個鍵,就驅動一根小棍上彈,打到前麵的紙上。發明鍵盤的是一個美國人,叫肖爾斯。他一開始設計的鍵盤就是按ABCDE排的,但很快發現一個問題,就是如果相鄰兩個鍵幾乎同時按下去,會有相鄰兩個棍彈出去,它們很容易卡在一起,這就麻煩了。所以肖爾斯就把英語中經常用到的那些字母,在鍵盤上分開了,分成了我們現在用的QWERTY布局。就這麽簡單。
後來技術改進了,不存在卡一起的問題了,但是鍵盤本身的排列卻定下來了。
你看解決方案留下來了,但是它解決的那個問題卻被遺忘了。
那麽華為是如何將知識原汁原味的傳承下來的呢?
10年前的華為,大都也是單兵、精兵,能力在個人身上,沒法沉澱。留下的也大多都是標準操作等等。
華為通過近10年時間建立起來了類似微博論壇的全球知識分享平台。平台上的方案,成果,經驗以及遇到的坑都有對應的版權,有人評論、有人點讚,就會得到相應的分數,分數高的公司會給予你榮譽和獎勵。這套評價體係裏有一個挺巧妙的心思在裏麵,衡量開放共享的方式,用的是別人調用了你多少次,而不是你分享了多少東西。細品!反正阿裏巴巴也效仿了這種做法。這樣經驗豐富的專家通過數字化的方式,把個人能力沉澱並分享出來,成為公司整體的能力。也幫公司形成了共享的氛圍,原先誰有一個好東西都得藏著掖著,現在有一個好東西,恨不得立刻分享出來,昭告全球。
其實這還隻是傳統知識管理升級版,因為有很多隱知識不能用文字準確表述和轉載,任正非說過“公司最大的浪費就是經驗的浪費”,華為怎麽做的,華為還為員工共享了一份精準的“知識地圖”。沿著這份地圖,每個人都能找到對的人,同樣可以很好地學習、解決問題。
最後,知識在華為,要麽沉澱在了平台上,要麽沉澱在了一群華為人中。
嗚呼哀哉
筆者供職國有企業,對國企數字化轉型還是有挺大的疑慮或遺憾。國有企業任何重點工作都是一把手掛帥,雖是一把手掛帥,但是否真的是“一把手親自幹”呢?這是一個未知的問題。我看到的無外乎成立領導小組,工作小組,但真在幹的時候是沒見過領導的麵的。因此也無從知曉一把手心中是否有文章中提到的“三張圖”。畢竟,作為國有企業的一把手,也隻是在企業中打一份“高級工”而已,任期績效就像達摩利斯劍一樣懸於頭頂,短期目標無法達成就可能麵臨換人的風險,又談何犧牲自己達到長期目標的實現。因此,可能在大多數的國企,即使一把手心中真有這三張圖,但與現實的衝突也是必然的,因為這三張圖都是針對公司未來的長期發展。更何況,絕大多數的一把手根本不具備這樣的素質。因此也隻有對企業長期目標抱有堅定不移的信念,並無畏投入的一把手才能帶領企業走向生存。
按照這個思路,民營企業且創始人思想融入企業願景中的企業才有可能成功,而國有企業幾乎是無法成功的。可以說99%的企業都不會成功。而數字化轉型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,由於馬太效應,未來極有可能在各行各業隻有頭部的幾家龍頭公司能夠生存。
悲兮痛兮
以上便是我對數字化轉型的一些思考。盡管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數字化轉型幾乎99%的企業是無法成功的,但企業員工具備數字化的思維和一些相關的技能,對企業的效率提升還是十分巨大的。
那麽接下來我們來談一些實戰行動及技術方麵的問題。
數字化轉型行動指南,照著做隻有好處!
優化組織機構:
1.成立業務技術一體化的組織。就是把技術能力建在業務上,為業務部門配備技術人員,使其成為具體業務部門的一部分,形成一種長期固定的組織形式。因為人在哪兒,能力就在哪兒。職能部組織和項目型組織之所以沒辦法在數字化轉型中發揮作用,就是因為忽略了這一點:能力是長在人身上的。而業務技術一體化的組織是目前華為探索10多年後,形成的最好的一種組織方式。這種組織模式下,能力不是封閉固化的,而是在不斷生長的。
職能部組織和項目型組織的缺點可以自行度娘
2.成立公司級的數據管理部門。由各個領域的專家組成,發布企業數據管理總綱,編製數據質量管理政策和數據源管理政策,定期專門對數據架構進行評審,確定數據所有權,確定數據互通的規範等。
數據是資產,數據是資產,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組織,那資產連個管理部門都沒有,好意思說數據是資產嗎?
這個組織承擔的最大的職責就是建立架構,組織數據高效互通,沒想明白前絕不能貿然上各種係統,寧願慢一點,否則就是需要花好幾倍的精力去清理數據
管理數據質量:
1.元數據管理:元數據就是用來描述數據的數據,這個十分重要,比如生產班次數據,定義為B、C、A,分別代表白班、夜班、三班,這才使得BCA有了意義,而一旦定義好後,存儲C就代表夜班,不能再隨便更改,不能是C班,也不能是二班。這必須由對應的業務部門承擔管理責任,而大多數企業都不重視這個。重申,這個非常非常重要!
2.“一數一源,用而不存”:標準化數據是不同業務流程間相互交流的業務語言,對一個數據定義完成後,其他係統的調用隻能從這個數據的源頭調用。這個非常非常重要。實際上在絕大多數公司,明麵上是數據源由單一部門管理,而存儲時轉手部門過多,實際調用時數據的真實和準確根本無法保證。舉個例子,本公司產品二維碼編碼規則末尾兩位代表產品模具號(元數據概念),有一張對照表存於開發部門數據庫中,其中45代表B產品12號模具。生產部門調用時將45這個數解讀成B產品12號模具,存儲在生產數據庫中。這樣,45就可能誤解成12。中間經過轉儲的過程越多,數據的丟失和改變也就越多,最終使得不同業務部門之間對同一對象的描述不一致。
3.數據類型:主要就是文本、數字、日期等類型,按照業務類型設置,該是什麽類型就選擇什麽類型,很多企業不重視數據類型的管理,基本都是文本類型,舉個例子,將日期存儲為文本類型,導致數據庫裏存儲了大量的不是日期的日期(比如2021-01-35),後期在數據聚合分析時,經常報錯。
4.ER模型:也叫雪花模型,實體關係模型,提供了表示實體、屬和聯係的方法,是描述現實世界概念結構模型的方法。實體對象之間的聯係方式通常為一對一,一對多,多對多等。這些概念十分重要且基礎,嚴格按照這種方法設計信息係統,會避免大量冗餘。且ER模型是數據建模分析的基礎,在數據分析的各個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理論基礎
5.主數據編碼:公司的核心實體對象一定要編碼,編碼規則可以由公司自行設計,隻有編碼後的對象,才能成為數字世界裏麵現實對象的孿生對象。這個不難理解,人的身份證號就是人的實體對象編碼,在數字世界裏身份證號代表人的唯一實體,並參與到數字世界的業務運行中,而不是人的姓名。
很多公司辛辛苦苦開發係統,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,大體就是以上對象管理不到位引起的。這也是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,耗費大量時間去處理的事情,其實都是些髒活累活體力活,係統設計時若考慮足了以上問題,將為後期不斷拓展卷入更多流程提供方便。
數據治理能力並不是什麽高大上的概念,隻要企業具有良好的數據素質,不斷打磨適合企業的數據標準。就可以開發出適合自身的數字化係統。也就是說數據治理是個標準的管理問題。
學習數據工具:
以下內容主要針對企業業務提效,掌握的人越多對企業越有利
數據采集
1.設備數據采集OPC,組態軟件InTouch、組態王等
2.網絡爬蟲
互聯網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數據庫,如果學會爬蟲技術就可以在網絡裏采集你需要的數據,並及時將數據保存至本地,參與到您公司的業務流程中。
常見的非編程爬蟲軟件有:八爪魚采集器、簡數采集器、後羿采集器等,基本都是拖拖拽拽就可以形成采數規則,非常友好,可以滿足80%的使用場景,進階需要學習一些HTML標簽,及Xpath定位技術。再升級就是用編程語言寫爬蟲了,推薦Python。
3.正則表達式:
Regular Expression,簡寫RE,是對字符串操作的一種邏輯公式,就是先定義好一些特定字符的組合,然後用這種組合代表的規則對字符串進行過濾的邏輯。主要用於對文本輸入的合規檢測,在數據入庫前進行把關,從而使得入庫數據幹淨整潔,滿足要求。比如“^\d{n}$”用來限製隻能輸入n位的數字。
數據存儲
1.主要就是關係型數據庫,個人使用一般用Access,免費的MySQL一般中小企業使用,大一點企業可以用Microsoft 的 SQLserver,不差錢的用甲骨文的Oracle。每個數據庫都自帶管理工具,可以針對您公司使用的數據庫進行學習,通用的數據庫管理工具Navicat比較流行。
2.非關係型數據庫,代表產品MongoDB,基於鍵值對方式存儲,聽說能更優,沒用過。
3.文件存儲,FTP
這裏主要需要學習的就是SQL語言了,99%的語法在各數據庫是通用的。如果業務人員掌握了簡單的SQL,那在後麵提到自助分析時將如魚得水。
數據清洗
為了得到一份可供分析係統使用的質量良好的源數據,必須進行數據清洗(ETCL,Extract-Transform-Clean-Load),此過程是將業務係統的數據經過抽取、轉換、清洗之後加載到數據倉庫的過程。ETCL是數據集成的第一步,也是構建數據倉庫最重要的步驟,目的是將企業中的分散、零亂、標準不統一的數據整合到一起,為下一步建模分析做好準備。
大多ETCL工具都集成在分析工具中,我理解ETCL其實是一種使不規則數據變為規則數據的方法,並非單指清洗工具。
比如數據庫裏的視圖功能,你可以將表中數據通過各種函數加工成可供分析的數據形式。
在清洗過程中,如果能懂一些統計學基礎知識是極好的,比如平均值,標準差,中位數等等(CDAlevel1的主要內容哦),這些函數是個工具都自帶。有一次成都調查我們公司員工收入時就要求分類填寫中位數,可難壞了我們HR。
ETCL工具,個人使用推薦Excel的powerquery,在2016版本後直接集成在了Excel中,無需單獨安裝,重要不言而喻。它可以從各種數據庫,文件中抽取數據,可視化的操作過程讓數據清洗變得十分簡單
報表係統
個人使用,推薦Excel power pivot,2013以後版本的Excel直接集成了此插件,用DAX表達式(和Excel函數幾乎一模一樣)進行簡單的數據清洗,拖拖拽拽就完成了數據建模,最終以數據透視表的形式進行OLAP多維分析。Excel基礎還可以的同學學習這個毫無壓力。(CDAlevel1換證考試的最後兩個大題就是寫DAX表達式)
團隊使用,推薦Finereport,低代碼編程,完全可以定製設計一整套企業解決方案。設計界麵類似Excel(函數基本和Excel函數一樣),如果你的Excel功力還可以,SQL功力十分強悍的話,學這個也毫無壓力。
自助分析係統(BI)
又稱敏捷商業智能係統,讓業務人員可以自由在數據中探索的係統。
舉個例子,當業務人員需要分析廢品率與哪些因素有關係時,傳統的做法是先依據經驗或專業理論,猜想可能原因,比如溫度濕度,然後采集一段時間的數據,最後做成散點圖,求相關係數。而BI是怎麽做的呢?你可以打開BI軟件,用SQL調取溫濕度數據,再調取廢品率數據,做成散點圖,自動求相關係數,聽起來差不多一樣,但如果你好奇心強,你可以將企業運行所有數據拿來和廢品率求相關,比如拿材料的化學成分,機械能數據,甚至是員工出勤率,食堂用餐人數,拖拖拽拽看和廢品率的相關關係。從而找到可能突破點。耗時幾分鍾而已,這在傳統的分析裏是無法想象的。有些朋友可能已經聽出來了,我說的就是探索式分析。我認為BI就是為業務人員探索式分析而生的。
BI常用工具
1.Tableau,目前全世界最好的商業智能軟件,市場占有率最高,但是去年也跟著漂亮國卡中國人脖子,導致中國高校2020年論文發表受挫,愛國之人果斷放棄(主要是收費太高)
2.powerBI,微軟出品,個人版免費,直接集成了Excel power query,不斷更新的各種圖表插件,是探索式分析神器,會Excel的話學習成本很低
3.永洪BI,國內市占率最高,僅次於Tableau,沒有使用過,不做評價
4.FineBI,盡管功能上不如國外那兩個,但是最懂中國人,操作非常方便,比如求同比環比,在power BI中需要寫公式,在Fine BI 中隻需要點一下就OK了,而且對中國地圖支持相當友好。
BI,是未來的趨勢,我相信會越來越受到管理層的重視。
萬能工具Excel
在上述工具中已經多次提到了Excel,這是學習以上工具的基礎,因為:
1.Excel的表可以當作數據庫使用,每一張表就可以當作數據庫源表
2.Excel 獲取外部數據選項中點選來自Microsoft Query,可以直接用SQL來操作數據,就像數據庫管理工具
3.Excel power query是專業的數據清洗工具
4.Excel power pivot是專業的數據建模工具
5.power BI是專業的敏捷自助分析工具
6.VBA是Excel的加分項,如果學會可以用Excel設計整套商業軟件了
學會了Excel再去學習其他工具可以事半功倍。
以上這些工具是我在實際工作中經常用到的,對中小企業這些已經是刷新三觀的降維打擊了。至於數據倉庫,機器學習,神經網絡,分布式存儲等等高大上的方法,其實大多數中小企業根本用不到。
我是35歲高齡時以A級通過的CDAlevel1的,聽說全國A級不足10%,這也極大的提振了我學習的信心。因此我總對年輕同事說,我行你就行。我的學習態度,求穩不求多,當初也是基本掌握了所有CDAlevel1的知識後才報名培訓的。暫時也不打算繼續深造level2了。因為發現小企業需要的其實很簡單,所以服務小企業先闖出一份事業再說。未來CDAlevel2計劃選擇大數據分析師,閑暇時間也在學習相關的知識,等具備了能力再考。請關注微信公眾號“亮子信息”或今日頭條“數立文明”,一個寂寞的CDA持證人,期待與您為伴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评论列表